当前位置:家居君>行业资讯>行业动态>

【国学与经典】五常—仁1-1

家居君 人气:3.22W

  五常这几个简单的德性中蕴藏着怎么样的枢机奥秘?如何检验我们内在的五常?自性中的五常是什么样子?它们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慢慢养起我们的五常呢?从开始我们开始【国学与经典】五常的学习,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真正的了解五常,并培养起我们的五常。

【国学与经典】五常—仁1-1

  我们所要说的是五常,但是重点不在于说明五常,而是在于怎么落实这五常。这才是我们谈这个课程的重点。那我们先把这个五常概略性的说明一下,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五常这个“常”字是“常道”。“常道”意思的这个“常”,就是说不要一段时间不要用它,它是时时刻刻都要用到的才叫作“常”,乃是日用伦常所不可或失的意思。故五常即五种人伦之常性。而古代又把它称作为五点、五德,或配上五行。这个是从不同立场跟作用来说来说均为人类生活中一生内外所要遵守的常道,所以我们称为五常。天支五德叫做乾、元、亨、利、贞,地支五行叫做金、木、水、火、土,而人之五常叫做仁、义、礼、智、信。天地之五常若人皆顺,天气请和、三光灿耀、雨露均沾;若失之则星辰乱布,失时失序、日月无光、万物不长。人秉天地而育其间,当顺乎此五常,五行之运转,以昭天地正气,显其良知良仁,而近乎于性。

  所以五常跟能否实施跟能不能显现我们的良知良仁本性的枢机有很非常大关系。故五常为修道之心境,亦如青竹之节,亦是方寸之守。守节就是守戒,节之守之,不外是为了赋性于天赋之自然法则,如此而已。如此之子则止于天赋自然法则的至善之地,而得以天地同参。那同参怎么参法?天地的五常五德怎么走,身中的五常五德就怎么走,这叫做内外天人合一。内外一致,叫做与天地同参。自性之初本就含有五元,所谓元性其体柔慈,而发而为仁。它在里面其体柔慈,形成我们的情绪的时候感觉像个仁;元情其体刚烈发而为义;元神其体圆通发而为礼;元精其体纯粹发而为智;元气其体存一方而为信。这是告诉我们说这个元性、元情、元神、元精、元气已经聚足,它是内在气的一种特质。而这种特质发落在我们心上的时候就成为仁、义、礼、智、信的这五个不同的感受。若有内观契机自在的角度来说,那我们怎么检验我们内在的仁、义、礼、智、信?就是靠这个。

  反观我们气的形态来说,当气到了层的谷底,它就会自己反弹,那个开始反弹这个生生不息的力量,便是性中的仁;当气到了昂的那一点,它就自己开始走下坡,开始平反,这个节制之使其得以再度重生的力量便是性中的义。所以义有才之收束之意。内在的功成造化总是依着你自身当时的需求而延进的,它总是依序而行,有条不紊,这个便是性中的礼。这个造化是那么的纹理密察,精细无比,这个便是性中的智。而它总是有着不变的规则,与我们生命中的一切感应,丝毫不爽,它的实相历经千秋万世,总是那么的清真安宁,这个便是智性中的信。此五者皆性中所固有者也,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那个“铄”就是烤肉一样,从外面烤,慢慢外面熟了才熟到里面叫做“铄”。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烤进来的,我固有之也是从里面发的。弗思耳矣,这只是没有去分辨,没有去了解。不止性中具有此五常,即使一个心的转变,一个心念的转变里面,亦具此五常。就像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不忍的那个心,就是仁发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是什么?羞恶,就是不屑不懈的人事物,包含行为心略不屑,只要是不干净的就不屑。不正当的不屑,那个心就是所谓的义之端也。

  慈让之心,礼之端也,凡是存着退让他,让他先行的这种心就是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能够入一是非,能够判断是非,能够决断是非,那个心就是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尤其有四体也,就跟我们一个人有四肢手脚,那他就能够做事情了。那个性,无为,但有了这个四端具体的发端之后,那个性就可以跑,可以走,可以用了。所以说,人之有四端,就像人有四体一样,那谈四端的仁、义、礼、智,就像谈四肢,谈四肢其实已经包括了中间的那个身体。各位对不对?所以当谈四端其实已经包含了中间的那个发端处,那个叫做信。所以谈四端其实不是五行少了一个,不是,这四端已经涵盖了它的主体,所以仁、义、礼、智、信已经足了。故之五常于天地之中、身中、性中、心中、气中时处处具足的,从不或双,不会不准的,是非常准的。所以修行从哪里修?就这个五常。我们要了解天地的道,了解身中的道,性中的道,心中的道。你很难了解,但你具体的去落实,去觉知这五常的时候,这已经是修行的。

  又五常有其相关联系,并非单独而存在的。而且为什么我们提倡一个五常里面落实一个,那它连接可以其它的也都会做好。因为它是有关联性的,故一德之成功往往关系着其它四德的成功,一德的失败往往关系着其它四德的失败。五常里面有一德特别弱,非常弱了,你就可以知道其他四德也强不到哪里去。有一德强了,强到你看得到了,你就知道其他四个德,也不会弱到哪里去。亦如孟子所说,仁之实,事亲也。仁从哪里看,看他事亲的那个爱心是看得到的;义之实,从兄是也,义之实,舍己而从兄,舍我的利益让给长着,让给贤者,这是义之实;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这个智是根据什么衍生出来的,就知斯二者,这二是什么呢?就前面谈的仁和义;礼之实,礼这个字从哪里来,节文斯二者是也,礼就一个节,节什么呢?就是仁义这两个就节制它不使它过于不及,那个叫做礼。所以礼其实也是仁义,智也是仁义。信之实,乃是信斯二者是也,信也是在谈仁义。所以五常虽然是说五个,但是它有主角,它的主角是谁呀?就是仁跟义。所以它是有相关联性的,所以你“信”做得好,还是“礼”做得好,还是“智”做得好,那其实呢,仁义其实不会差很多。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斯必失之;智有过了,可是仁却弱了,那个智虽然得了,可是还是会失去,为什么?因为那个本是弱的。知及之,仁能守之;仁能够守得,不庄以莅之,那个庄就是义,不用义来扶持它,则民不敬矣,那还是会失去。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少一个礼,未善之,还不能尽善尽美。为什么?因为它少一个支角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其他都有相关性他会落下来。这一段也是告诉我们,仁、义、礼、智、信是有相关性的,跟桌子的脚一样,虽然你少了一个脚,虽然勉强可以站,但这是不稳的对不对?它的重心是会偏的。

  学习心得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用到,这是我们内在中慢慢培养并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事的德行。虽然这五种德性都会落到仁和义上,但这五种德性缺一不可,它们相互影响,互相作用。这告诉我们我们要全面的培养自己的这五种德性,不是从外在,而是要内观,培养自己的这五种德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仁”和“义”。心得体会1: “仁”即替人着想,就是能够分一点爱给别人,有爱心。在一个企业中,作为企业制度规范,“仁”要求每个员工做到能替顾客着想,替其他员工着想,替合作伙伴着想,替公司着想;要求上司替下属着想,下属替上司着想,公司替员工着想这样才能共赢。仁告诉我们:每个管理者在日常的待人接物处事尤其是制定规章制度时都要替顾客着想,替下属着想,替对方着想。一个替他人着想的处理决定或规章制度一定会获得他人的支持和欢迎,工作的执行就会事半功倍。心得体会2: 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质,与我们平常生活、工作、家庭息息相关,而“仁”为五常之首,更有它的特殊意与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都是职业人,关心和尊重同事、敬业、勇担责任而不埋怨他人、帮助和支持他人、坚持原则及正确的观点,是我们职业人必备的品质。而这一切正是《论语》中对仁爱提出的要求。在《论语》中,仁爰包括“仁者爱仁”、“执事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当仁不让”。 “仁者爱人”就是关心和尊重同事;“执事敬”就是爱岗敬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成人之美”是帮助和支持他人实现愿望和目标;“当仁不让”就是坚持原则和正确的观点,不屈服不妥协不退让。因此无沦我们在工作、生活还是在家庭当中,只要行仁,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就可以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TAGS:国学 五常